柏林电影节的女导演作品丨《蜂鸟》
难得看到一部几乎没有大呼小叫情绪夸张的韩国影片,这部青春成长题材偏向沉静与内敛,据说是根据导演自身经历改编而成,带有鲜明而敏感的女性气质。类似于绝大部分青春成长路,这部《蜂鸟》从女孩的视角观察其家庭成员、同学闺蜜、补习班老师,也从侧面描绘出90年代韩国的社会环境。最大胆的是揭露了韩国重男轻女的传统,直面女性遭遇家庭暴力的严重问题,甚至有意想不到的同性情愫刻画,算是韩国电影里难得一见的女性主义表现。与其说同性恋情节属于女孩青春期懵懂的情欲体现,倒不如说是女性对传统男权的反抗。女孩在家中难以得到父母关爱,身体上遭受男性的暴力虐待,感情上遭遇男朋友的欺骗,最终在老师身上找到安全感,因为老师给予她的不仅是知识启蒙,还有更多的是情感慰籍与人生希冀。
隐藏细节的叙事手法又是另一个惊喜。发现不少女导演都倾向于在创作中的这种表达,获得柏林最佳导演奖的德国女导演夏娜莱克(《我离家了,但……》)就是典型。这位韩国新晋女导演金宝拉也深谙此道,剧中每个角色都有各自隐忍的苦衷与痛点,全都在导演有意省略的处理中留下余韵。比如像是父亲的外遇,母亲的忍受与压抑,舅舅的自杀,还有老师语焉不详的过往经历,都给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带来不少思索的空间。这部处女作扭转了韩国电影里一向以来的男性强势叙事口吻,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感。然而,影片整体节奏感过于缓慢,前半段处理尚可接受,到了后半段开始暴露出新手导演不懂节制的弱点,尤其是结尾部分显得比较拖沓,令女性情感的表达显得优柔寡断,不够果断干脆。而过于刻意的巧合套路设计(大桥倒塌,赠送给老师的《红与黑》)也透露出导演对情节走向的考虑不足。尽管如此,这位韩国女导演的未来发展绝对不能小觑,特别是在女性导演在影坛上日益备受重视的当下环境。
电影作者
皮耶特罗·马切罗: 《马丁·伊登》丨《遗失与美好》丨《狼的嘴》
萨弗迪兄弟:《原钻》丨《好时光》丨《天知道》
特里·爱德华·沙尔茨:《浪潮》丨《黑夜造访》丨《克利夏》
乌利胥·柯雷:《平顶房》丨《窗户周一到》丨《嗜睡症》丨《我房即世界》
贾法·帕纳西:《出租车》丨《这不是一部电影》丨《闭幕》丨《三张面孔》
昆汀·杜皮约:《鹿皮》丨《在警局!》丨《错》、《恶警蛋碎》
刁亦男:《南方车站的聚会》丨《白日焰火》 丨《夜车》丨《制服》
克里斯托夫·奥诺雷:《212号房间》丨《喜欢、轻吻、快跑》丨《浴男》
沉醉在电光幻影中,用触觉品尝电影,分享电影的愉悦。
长按上方二维码